【壯麗70年·奮斗新時代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百名記者走基層】
奮進中的酒鋼人
即將退休的孫惠銘在車間工作,回憶起當年煉鋼轉爐流出第一爐鋼水時的場景,內心依然澎湃。
十九大代表王云平是酒鋼發展的見證者、參與者。
技術人員在車間認真檢查,嚴把每一批產品的質量關。
1985年12月26日酒鋼煉鋼工程投產,工人提取第一爐鋼水樣本準備送交化驗。(資料照片)
自動化控制讓管理更科學、更精確。
工人從車間走過,臉上洋溢著微笑。
1985年,煉鋼轉爐流出了第一爐鋼水,19歲的孫惠銘看著火花四濺的場景,興奮地高呼起來。自此,酒鋼結束了有鐵無鋼的歷史,當年就實現了扭虧為盈。
如今,即將退休的孫惠銘提起當年的場景,眼里閃動著喜悅的光芒。幾十年來,他兢兢業業工作,渴了喝涼水、餓了啃干糧,有時候一連幾天白天黑夜連軸轉,但從不叫一聲苦,堅守著酒鋼的“鐵山精神”。
5月13日,在酒鋼集團碳鋼薄板廠熱軋作業區“王云平勞模創新工作室”內,10多名團隊成員與黨的十九大代表、工作室負責人王云平一起學習探討業務。“我剛寫好工藝技術方案,近期就可以給蘭州一家企業生產300噸X65管線鋼。”酒鋼集團鋼鐵研究院產品研發正高級工程師王云平熱情直爽的性格,正如熱軋生產線上火紅的鋼帶,“現在生產這樣的產品已經很熟練了,10年前,管線鋼的訂單滿天飛,我們干著急,造不出來啊!”
王云平的父親是第一代酒鋼人。1994年,王云平大學畢業后回到酒鋼,成為第二代酒鋼人。25年來,王云平無論在哪個崗位,都對技術鉆研和產品質量情有獨鐘。“創新要落實到每個技術細節中、每個工藝方案中、每個出廠產品中。”
酒鋼人以敢為人先的勁頭,銳意進取的精神,在茫茫戈壁建成了西北最大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,成為嘉峪關市經濟發展的支柱企業。
新甘肅·甘肅日報記者 郁 婕
記者手記
永遠的“鐵山精神”
郁 婕
5月中旬,戈壁鋼城樹木蔥綠,湖光粼粼。
走進酒鋼集團煉鋼車間,現代化的流水線設備有條不紊地進行生產;“王云平勞模創新工作室”,這位“鋼鐵女創客”王云平和團隊隊員熱火朝天地探討業務;熱軋生產線上,一條條鋼帶如紅流翻涌……酒鋼人不懈奮斗的身影令人感慨萬千,上一輩酒鋼人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戰嚴寒、斗酷暑,新一代青年標兵們勇于探索,敢于創新,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生動地詮釋著“鐵山精神”。
“鐵山精神”是幾代酒鋼建設者用勤勞、心血、汗水和智慧,經過長期奮斗拼搏,孕育創造和提煉升華的寶貴財富,成為支撐酒鋼發展大業的重要精神力量。令人欣喜地看到,新時代的酒鋼人,接過“鐵山精神”的火炬,不忘初心,砥礪前行,繼續書寫華彩篇章。
甘肅日報2019年6月21日